新聞聚焦
重磅!寧夏貫徹落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實施方案發布
為有序有力有效推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貫徹落實,7月7日,自治區應對疫情工作指揮部印發了《全區貫徹落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實施方案》,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及時落地見效,不斷提升全區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學化、精準化、規范化水平,持續深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實施方案》要求,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工作原則,突出重點防范與全面應對、常態化防控與突發疫情應急處置、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三個結合”,堅持科學防控、精準防控、有效防控,落實“五早”措施,強化抓“第一例”意識,發現一例撲滅一例,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綜合協同處置能力,確保以最短時間、最低代價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重點任務措施】
(一)優化入寧人員健康管理措施。
●對有區外高風險區7天旅居史人員實施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對有區外中風險區7天旅居史人員實施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
●對有區外低風險區7天旅居史人員實施3天內兩次核酸檢測措施;
●對高、中、低風險區以外入寧人員測溫、驗碼、健康提示;對有陸地邊境口岸城市7天旅居史人員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對入境解除隔離返寧人員實施3天居家健康監測。
(二)優化風險人員隔離管理措施。
●將密切接觸者隔離管控時間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核酸檢測措施調整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前不要求雙采雙檢。
●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7天核酸檢測。入境解除隔離返寧人員管控措施調整為“3天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
(三)優化重點人群核酸檢測措施。
●對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潔、維修等人員,口岸進口物品搬運人員,進口冷鏈食品儲存加工企業一線人員,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定點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在作業期間每天進行一次全員核酸檢測。
●對普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相關醫務人員,海關、移民管理部門等其他直接接觸入境人員和物品的一線人員每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對快遞、外賣、酒店服務、裝修裝卸服務、口岸管理服務人員,交通運輸服務、商場超市和農(集)貿市場工作人員等,普通醫療機構除發熱門診以外的工作人員每周進行兩次全員核酸檢測。
(四)優化嚴防“第一例”輸入措施。
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持續保持自治區、市、縣(區)三級境外疫情輸入防控工作機制不變,動態掌握境外人員名單,抓牢啟程前、行程中、終程后三個關鍵環節,協同落實返寧前入境人員信息及風險預警措施,對既往有新冠病毒感染史人員重點標記并提示。
●對入境解除隔離返寧人員落地后繼續點對點閉環轉運、落實居家健康監測措施,不得“脫環”。
●對與入境人員、進口冷鏈等貨物及環境直接接觸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管理,避免交叉作業,落實集中居住閉環管理、核酸檢測、健康監測、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脫離工作崗位后,需7天集中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
嚴防區外疫情輸入,繼續保持及時公布國內高、中、低風險區名單和各入寧卡口查驗、社區排查、大數據排查、區域協查“四查”機制,發現高、中、低風險區入寧人員立即分級分類閉環采取相應管控措施。
(五)優化嚴控“第一例”擴散措施。
以快制快、圍點控源,優化“1+2+4+8+24”應急處置模式。
●1小時內完成平急轉換,自治區指揮部辦公室組織自治區流調專家突擊隊迅速下沉一線,聯合市、縣兩級現場調查處置,成立前線指揮中心,三級合署辦公、扁平管理運行,自治區做決策、市縣抓落實;
●2小時內將陽性檢出人員閉環轉出,經自治區診療專家組研判,按照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出院(艙)后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分類采取管控治療等措施,同時完成核心密接信息收集;
●4小時內完成初步流調,8小時內將密接人員全部轉運隔離到位;
●24小時內實現流調、隔離和風險區內人員首輪核酸檢測“三個閉環”,第一時間把疫情摁在點上。
(六)優化風險區劃定管控措施。
我區發生疫情后,由自治區、市、縣(區)三級前線指揮中心負責第一時間劃定風險區并對外公布。
●將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動頻繁且疫情傳播風險較高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高風險區;高風險區原則上以居住小區(村)為單位劃定,可根據流調研判結果調整風險區域范圍,采取“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等封控措施;高風險區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中風險區,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
●將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停留和活動一定時間,且可能具有疫情傳播風險的工作地和活動地等區域劃為中風險區,風險區域范圍根據流調研判結果劃定;中風險區采取“人不出區、錯峰取物”等管控措施,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
●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的其他地區為低風險區,采取“個人防護、避免聚集”等防范措施,低風險區人員離開所在城市應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七)優化區域核酸檢測策略措施。
若銀川市發生疫情,經流調研判,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區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后,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感染者活動頻繁、停留時間長的其他區,可基于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發生跨區的廣泛社區傳播疫情時,提級指揮,由自治區指揮部決定是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若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固原市發生疫情,經流調研判,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市的城區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后,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城區之外的區域,基于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八)強化監測預警報告工作質量。
按照“點面結合、癥狀監測與核酸檢測結合、傳染病監測系統與其他部門監測系統結合”的原則,堅持“人、物、環境”同監測,筑牢專業機構哨點監測、社會面每周抽檢、部門行業定期檢測、入寧通道實時查驗、社區單位主動搜索、小區村組定期排查、零售藥店監測報告、大數據排查、區域協查、公眾主動檢測報告“十條監測線”。發現初篩陽性人員要按照“逢陽必報、逢陽即報”原則,在出具檢測結果后2小時內進行初篩陽性報告,經確診后在2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并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或方艙醫院治療,根據病程進展及時訂正臨床嚴重程度。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發現可疑患者后,在2小時內報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落實“村報告、鄉采樣、縣檢測”核酸檢測策略,可同步進行抗原檢測,盡早發現疫情。聚集性疫情應在2小時內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網絡報告。
(九)強化隔離觀察管理措施。
發生疫情或接到區域協查通報后,屬地負責全面統籌啟動集中隔離點調度和梯次啟用機制。
●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應規范培訓后上崗,落實疫苗接種、健康監測、核酸檢測、個人防護和閉環管理措施;
●集中隔離對象嚴格做到單人單間,落實健康監測、生活保障、安全管理、心理疏導、防范交叉感染等措施;
●解除隔離時,對“人、物、環境”同時采樣進行核酸檢測;
●集中隔離點檢出陽性時,由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組統一負責,及時排查隔離點交叉感染風險,相關隔離人員根據風險研判意見可延長隔離時間。
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要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指導下,單獨居住或單間居住,盡量使用單獨衛生間,做好個人防護,本人及共同居住人員不得外出。嚴格按照標準做好隔離場所醫療廢物處置和垃圾清運等工作。
(十)強化突發疫情綜合處置措施。
發生疫情后,第一時間啟動自治區、市、縣(區)應急處置每日例會工作機制,并聯實施、壓茬推進綜合處置措施落地落實。
屬地負責,及時啟動封鎖狀態下群眾生產生活物資及醫療救治應急保障“1+N”預案,突出抓好“三集中一有序”分類緊急醫療救治機制,以問題為導向,做好基本生活、就醫教育、物資供應、心理健康服務保障工作。
同步排查風險人員流出信息,在2小時內通過國家疫情防控管理平臺或函件向流入地發出協查單。
嚴格按照規范對所有涉疫環境進行消毒,疫源地、方艙醫院關艙、隔離點結束時消毒要進行效果評價。
及時規范發布疫情信息,由市級指揮部負責在5小時內發布疫情、風險區域等相關信息,不得晚于次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并建立每日例行新聞發布會機制。
(十一)強化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
保持常態化疫情防控力度,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抓點控面,確保各項措施有效落實。
壓緊壓實責任,緊盯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機構,嚴格落實學校、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監所、公共場所測溫、驗碼、通風消毒和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
完善入寧卡口查驗工作長效機制,提升查驗信息化、規范化和便捷化水平,精準識別、有效管控高、中、低風險區人員。
扎緊社區堅固防線,嚴格重點人員閉環管理,健全入寧卡口與社區工作銜接機制,嚴防“破環”發生。
堅持預防為主,廣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突出農村、城鄉結合部、公共聚集場所等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持續推進城鄉環境整治。
全面啟動集中監管倉常態化運行機制,所有直接和間接進口冷鏈貨物要全部入倉,采取集中查驗、集中檢測、集中消毒“三集中”措施,嚴防物傳疫情風險。
(十二)強化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措施。
按照“應接盡接、梯次推進、突出重點、保障安全”的原則,保持分區分類接種策略,實行接種目標責任制管理,強化“黨委政府找人、衛健部門接種”壓茬推進方式,積極宣傳動員、定期督導檢查、每日通報進度,持續推進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重點針對老年人群體,不斷優化接種服務保障措施,采取敲門宣傳、入戶接種、車接車送、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確保7月底前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第一劑次接種率達到91.2%。
加大加強免疫接種力度,拓寬受種人群覆蓋面,力爭7月底前應種人群接種率達到82%,持續筑牢人群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