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
做一輩子的寧夏農墾人
稿件來源:寧夏日報
發布時間: 2021-06-28 09:01:10
“三個土坯安一口鍋,兩捆麥柴搭一個窩,吃在露天睡在露天?!边@是原寧夏農墾事業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柳登旺對剛來寧夏時的真實記憶。
今年91歲的柳登旺1946年參加革命,1949年隨部隊來到寧夏。1955年,部隊番號撤銷,全部轉入農墾,柳登旺便成了農墾的一員?!爱斄?年兵,打了5年仗,剿了2年匪,做了一輩子寧夏農墾人!”這是柳登旺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說起剛來寧夏的日子,柳老如今記憶猶新。當時農墾所在地不是在荒灘、荒湖,就是在荒沙、荒丘,四周沒有人煙,只有一眼望不到邊的鹽堿白漿地。
最初駐扎西大灘時,“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方圓幾十公里只有一家客棧和一個放牛人為臨時休息而搭建的窩棚。這里地勢低洼,排水不便,土壤類型復雜,曾被一些土壤學家稱為“鹽堿土的天然標本庫”。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柳登旺和戰友們開始了艱苦創業。
建場初期,根據規劃要在荒原上開挖溝渠,平整造田。由于地勢復雜,工程量很大,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條件下,只能靠人工開挖。尤其冬天,凍土層厚,十幾斤重的大鎬刨向凍土,猶如刨在水泥地上一樣,一鎬一個印痕,要十幾鎬,甚至幾十鎬才能刨下一塊凍土來。一天下來,戰士們的雙手磨出血泡,虎口震裂,鮮血浸濕了棉手套,但他們輕傷不下火線,用手絹包扎好傷口,又繼續投入戰斗工地。
“那時候啥也沒有,沒有房子沒有床,戰士們就在空曠的地方挖個大坑,坑里鋪上麥柴,四周插幾根木棍,上面搭上草簾子,大家都睡在‘地窩子’里。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當地的鹽堿苦水?!绷峭f。他記憶最深的是1954年賀蘭山山洪暴發,大水將墻都沖塌了,半夜戰士們從睡夢中驚醒,才發現都睡在水里。
艱苦的條件并沒有影響到第一代寧夏農墾人的干勁。曾經的6000多官兵,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條件下,只能背著背簍、拿著鐵鍬、抬著石夯、推著土車投入農業建設之中,開荒造田、興修水利、建屋造房、植樹造林。
“一天8個小時,風里來雨里去,大伙兒背上磨破了皮,手上打出了泡,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白天開荒種地、挖溝修渠,晚上還要學習,可那段時間至今令人難忘?!绷峭f。
提起寧夏,許多外地人首先想到的是風景如畫的沙湖。作為全國王牌景點之一的5A級景區,沙湖如今家喻戶曉,但誰能想到30年前這里只是寧夏農墾前進農場的一片魚湖。
1989年,柳登旺率先提出在前進農場辦旅游,“我們這里自然條件好,有山、有沙、有水、有蘆葦、有鳥,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渾,又有江南水鄉之秀美,比許多知名景區要美得多?!闭f到沙湖景區的開發建設,柳登旺滿臉都是自豪。
然而,長期以來,農墾以發展農業為主,要說辦旅游,許多人都持懷疑態度,反對聲一片。
“那時候人家都不相信我們能做好旅游,有人說辦旅游不是開荒種地,哪有那么容易,可我就不信那個邪。過去我們只會拿槍,后來不也把田種好了,不會就去學?!绷峭f。
1990年,沙湖旅游區建設獲得批準,柳登旺忙碌了起來。修碼頭、建船塢、購游船……每天腳不沾地,每一處施工現場都有他的身影,每一個細節他都要親自緊盯。
7月1日,沙湖正式開業。憑著一只旅游船和原來的漁業生產船,沙湖當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旅游收入54.7萬元,實現利潤5.5萬元,是往年養魚收入的10倍。從此,沙湖步入旅游發展新天地。
柳登旺擔任寧夏農墾局局長期間,一年到頭很少坐辦公室,每年下基層辦公的時間都在300天以上,全系統15個農場的45萬畝耕地,每塊地他都熟悉,幾萬名職工許多人他能叫上名字,人們親切地稱他為下鄉局長。
“銀川糖廠、西夏啤酒廠、玉泉營葡萄酒廠,平吉堡奶牛場,這些寧夏農墾建立的企業都是寧夏第一家?!闭f起寧夏農墾的光輝歷史,柳登旺如數家珍,“作為一名外來人員,我在寧夏農墾干了一輩子,我的汗水、青春都留在了這里,寧夏就是我的第二故鄉?!薄。▽幭娜請笥浾摺堢嵙暽√K菁菁 圖片由寧夏農墾集團提供資料照片)
>>><<<